首届全球青年气候周拉开帷幕 《公众气候行动手册》用“共创”代替“说教”
(2022年11月3日,北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召开在即,国际环保机构野生救援(WildAid)作为“全球青年气候周”(Global Youth Climate Week)的100家联合发起方之一,与可持续发展及ESG咨询机构商道纵横共同举办了一场气候周的重点活动:《公众气候行动手册》座谈会。这本手册旨在为公众提供一套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推动消费端温室气体减排。
今年,高温席卷了中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长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降雨量明显增加。这些现象让越来越多人直观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加剧。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调研(2022)》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希望了解气候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为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鼓励公众积极采取气候行动,今年9月26日野生救援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共同发起了“气候行动本事不小”公益活动,邀请青年演员吴磊担任公益大使,通过公益广告和H5互动游戏向全社会征集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行动。
《气候行动本事不小》公益海报,扫码海报上二维码进入H5参与活动
“气候行动本事不小”公益活动得到了40家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基金会、企业和媒体的响应,他们率先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气候行动,并邀请公众接力参与。截至10月26日,共有一万多人次通过H5参与活动,收集到近3000条气候行动。野生救援和商道纵横选取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编入《公众气候行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公众气候行动手册》封面
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表示:“这份《手册》的目的并不是给公众定下一套行为规范,而是邀请大家为实现同一个气候目标进行共创。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关注气候变化,并自发地采取个性化的气候行动。他们可能是最直观感受到气候变化灾害性后果的一代人,同时也是最具潜力将危机感转化为行动力的一群人。”
根据《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调研(2022)》结果,并结合商道纵横的对青年人的访谈和调研,《手册》分析出当下人们采取气候行动的障碍,将其提炼为“懒”、“贵”、“躺”、“愁”、“晕”五大“绊脚石”。《手册》还将青年人分成“气候潜力阶段”、“气候参与阶段”和“气候创变阶段”三大群体,并按照每个阶段人群的“减排意愿”和“减排行动能力”给出可执行、可量化的气候行动建议。这些建议涉及与青年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例如社交、约会、学习、旅行、消费、饮食等等,既符合人群共性,又兼具个性化。《手册》还收录了一些普通人的真实故事,用漫画的形式把他们在气候行动中的成长历程呈现给读者。
《公众气候行动手册》内页之一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评估,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在内的需求侧行动对于碳减排的作用可以达到40-70%。商道纵横合伙人、副总经理郎华表示:“消费端的绿色转型是推进供应链乃至整个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通过持续跟踪低碳消费趋势,我们发现58.44%的人希望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和日常行动。其中,年轻人具有更强的分享意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理念的传播裂变。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手册》让年轻一代看到气候行动更多的可能性,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我在乎,我行动!”
联合国将“气候行动”(climate action)列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认为“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手册》座谈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夕举行,也是首个“全球青年气候周”的重点活动之一。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吴磊代表青年人对《手册》的发布表达了自己的期待:“这部由许多人共创的《手册》让我看到微小的行动所产生的巨大价值。盼望这本手册能启发更多年轻人,用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共同书写中国青年气候行动力的故事,和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座谈会上,《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调研(2022)》首席专家、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执行秘书长王彬彬博士介绍:“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大势所趋,需要调动更多人的行动,这也是联盟和100多家全球伙伴联合发起全球青年气候周的主要原因。调研发现,虽然大家对双碳目标有一定认知,但对于自己可以怎么贡献,还缺少相应的理解。《手册》为碳中和背景下的全民行动提供了抓手,下一步希望公众认知研究可以和《手册》工作进一步结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多自下而上的助力!”
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表示:“《公众气候行动手册》英文版也将在COP27大会上发布,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气候行动的声音和力度。这本《手册》不会截稿,它将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持续更新。我们希望能以此持续助力《巴黎协定》中全球共同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