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救援WildAid

全部八种穿山甲列入CITES附录I,将受最高等级保护

大会一致通过4种非洲穿山甲和2种亚洲穿山甲升至附录I
114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另外2种亚洲穿山甲升级

摄影:Paul Hilton

南非 约翰内斯堡(2016年9月30日)9月28日,第17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CITES CoP 17)通过了全部8种穿山甲由CITES附录Ⅱ升至附录Ⅰ的提案,待大会全体会议通过后正式生效,届时所有穿山甲及其制品的国际商业性贸易将被完全禁止。在所有提案中,仅印度尼西亚在2种亚洲穿山甲上投了反对票,其它则全部一致通过。

野生救援(WildAid)全球CEO奈·彼得(Peter Knights)参加了此次大会,他表示:“这些提案能获得一致通过令人欢欣鼓舞。在穿山甲问题上,各成员国态度非常一致,这在CITES历史上实属罕见。这可能是本次大会最大的成果,也是穿山甲最迫切的需要。未来的挑战是加强执法和减少需求,提升至附录I能给这两个问题带来帮助,在一些盗猎重灾区国家,惩罚措施也将大大加强。”

在此次CITES CoP 17之前,8个穿山甲种类全部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名单中。2000年,关于将亚洲4个穿山甲种类从目录Ⅱ提升到目录Ⅰ的提案提交至第11届成员国大会审议,但未获通过。不过,成员国同意对亚洲穿山甲实行零出口配额,不允许亚洲穿山甲再从野外捕捉并进行商业性的交易。由此,对马来穿山甲、中华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的商业性的国际贸易予以全面禁止。然而,近几年,全世界查获的走私穿山甲活体和冻体以及穿山甲片数量不断增加。证据表明,一些从事象牙和犀牛角走私的犯罪分子已经开始用同一路线从非洲向亚洲输送数以吨计的穿山甲冻体和甲片。对穿山甲进行更大程度的保护,将所有的种群都提高级别、列入附录Ⅰ的呼声不绝于耳。

在即将发布的报告《穿山甲:危在旦夕》中,野生救援提到:据估计,在过去大约10年中,有超过100万只穿山甲遭到捕杀和走私贩卖。穿山甲已经成为世界上非法交易数量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穿山甲的甲片入药,肉被视为一种山珍野味,导致其在亚洲和非洲的数量骤减。穿山甲是独居的夜行动物、繁殖率低、以及它们受到威胁之后本能地蜷成球状,而不是逃离盗猎者,这些因素都导致穿山甲种群极易受到盗猎的破坏。同时,穿山甲特殊的饮食习性,对遭到捕获而导致的压力的极度敏感,以及虚弱的免疫系统,使穿山甲的圈养难度极高。因此,贸易中的穿山甲全部来自野外捕获。

由于穿山甲行踪隐蔽,很难估测野外穿山甲的数量。然而,捕猎者、交易者以及穿山甲产地的当地人都认为在亚洲几种穿山甲栖息地的各处,它们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2007年以及2011年对捕猎者的访谈都表明,马来半岛的马来穿山甲数量在减少。其中95%的捕猎者认为,特别是1990年以来,即商业性的贩卖交易开始升级之后,穿山甲数量严重减少,野外已经难以见到穿山甲,而过去十年间,穿山甲片以及穿山甲死体交易数量大增。这些情况都表明,八种穿山甲可能均处于灭绝的边缘。

野生救援在报告中还指出: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富裕阶层的兴起,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对穿山甲肉和甲片的需求持续走高,这种不可持续消费给穿山甲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压力。虽然甲片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与人类的指甲及犀牛角相同的成分),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穿山甲片具有药用价值,但依然有不少中国人相信:穿山甲片可以“治疗”风湿病、多种皮肤病和伤口感染。

因此,保护穿山甲需要更积极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支持对穿山甲的保护,以消除主要市场对穿山甲片和穿山甲肉的需求,继而压缩非法国际贩卖活动的盈利空间,可以有效去除盗猎穿山甲的诱因。同时,各国增强立法,以及更有力的国际范围的法律执行力度。 “如果能这样”,野生救援全球CEO奈·彼得说:“就能消除穿山甲生存的最大威胁因素,就能最大可能地使亚洲穿山甲和非洲穿山甲得到休养生息。”

专家预测,如果盗猎穿山甲的行为得以制止,穿山甲的数量将逐步反弹并恢复稳定。但是若想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这一独一无二的物种,并采取一致行动来挽救它。同时,需要紧密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针对穿山甲及其制品鉴定进行培训,提高履约能力和执法能力建设。

野生救援一直以来致力于减少穿山甲在亚洲国家的消费,分别在中国和越南投放了由angelababy和Maggie Q担任主演的公益广告,呼吁公众停止食用和使用穿山甲制品。

关于野生救援

野生救援(WildAid)是非营利国际环境保护机构,以“借传播来保护(Conserv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s)”模式,把拒绝消费濒危野生动物和绿色生活的理念传递给公众,从而推动人人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2005年野生救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并于2017年成立北京代表处。

媒体联系人

田原

Tammy@wildaid.org